纪念中华医学会百年华诞--中华医学会、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联合举办“伍连德专题报告会”
2015-02-18 11:22:00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记者 雍伟哲) 2月15日,中华医学会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伍连德专题报告会”。今年适逢中华医学会成立100周年,学会决定开展一系列活动加以纪念,本次报告会就是系列活动之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医学会会长陈竺院士,中华医学会领导班子成员和干部职工代表,中华医学会各专科分会的主任委员、秘书长以及来自北京医学会、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医务界代表200余人参加报告会。原中国微生物学会秘书长、中国微生物学发展史研究专家程光胜教授,我国著名免疫学家和医学教育家、原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原《中华医学杂志》总编辑、浙江大学医学院名誉院长巴德年院士,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委员兼秘书、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市丙型肝炎及肝病免疫治疗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红松研究员在大会上作报告。
伍连德博士(1879—1960),字星联,祖籍广东,1879年3月10日出生在今马来西亚槟城(槟榔屿)。伍连德是杰出的中国近现代医学家,公共卫生学家,预防医学家,中国检疫、防疫事业的先驱。他是中华医学会的奠基人之一,曾任中华医学会第二、三任会长,《中华医学杂志》总编辑,并为推动学会的发展不遗余力。1910年末,东北肺鼠疫大流行,引发严重公共卫生危机,伍连德临危受命,担任全权总医官,深入疫区领导抗疫工作并仅历时4个月时间即扑灭疫情。他创造了我国现代医学史上的多个“第一”:第一位剑桥大学华人医学博士;实施中国医生第一次现代医学意义上的人体解剖;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了肺鼠疫的概念;1911年主持召开中国政府承担的第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万国鼠疫研究会议;主持中国政府承担的第一次国际学术会议;在他竭力提倡和推动下,中国收回了海港检疫的主权,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海港检疫所;撰写了第一部英文版的中国医学史;是第一位成为诺贝尔奖候选人的华人。伍连德还是著名的医学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北京协和医院的主要筹办者,创建了北京中央医院(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前身)、东北陆军总医院(今解放军202医院前身)、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哈尔滨医科大学前身)等医疗和医学教育机构。
陈竺会长在报告会上致词说,1915年2月5日,伍连德、颜福庆、刁信德等21人在上海集会,宣告中华医学会成立。虽然成立当日留下的史料非常有限,但这丝毫不影响1915年2月5日对医学会广大会员的重要意义,因为正是从这天起奠基者们开启了中华医学会与人民福祉、国家前途同呼吸、共命运的世纪历程。而开启这一历程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伍连德博士。他开创了中国现代医学史上众多第一,梁启超先生回顾晚清到民国50年历史时曾说:“科学输入垂50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博士一人而已!” 在伍连德的身上,充分体现了那一代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对国家、对民众、对事业的担当、奉献和情怀。
陈竺指出,今天中华医学会正处在一个重大的发展转折关头,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像创会先贤伍连德先生那样,自立自强,奋发有为,勇于并善于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我们举办这样一次报告会,就是为了回顾伍连德先生矢志保护国民健康、追求国家富强、凝聚业界力量的不平凡人生,缅怀他为我国公共卫生、医学教育、医院建设、医学科学交流和中华医学会建设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学习、弘扬他身上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人道主义精神、科学求实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这是中华医学会乃至中国医学界的宝贵精神财富,直到一个世纪后的今天仍然焕发着历史的光辉,鼓舞并激励我们为了人民的利益坚定不移地推进卫生改革和发展事业,直至成功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卫生发展道路,用“健康梦”助力“中国梦”,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个一百年”目标,做出不愧于时代和历史的贡献。
程光胜教授在大会报告中,以翔实的史料和珍贵的图片介绍了伍连德对中国医学发展的贡献。程光胜教授是伍连德自传《鼠疫斗士》的翻译者,20余年来倾力搜寻、整理有关伍连德的资料,访问伍连德的亲属、故人。他在报告中回顾了伍连德的生平以及伍连德在创办和发展中华医学会、东北抗疫、收回我国海港检疫主权、创建中国现代医院和现代医学教育、为中国医学史研究奠基等事业中的卓越贡献。报告通过娓娓道来的讲述和一帧帧历史图片,将听者带回到遥远的晚清、民国时代,令听者仿佛身历东北抗击鼠疫的惨烈和悲壮、中国现代医学和教育事业起步的艰辛和不挠、一代医学先贤为谋求中国医学事业自强自立的勇毅和执着。报告将伍连德的精神遗产总结为4点:爱国主义落实到行动,奉献精神讲求效率,科学求实 ,独立思考。
巴德年院士做了题为“伍连德的医学教育思想及其影响与启迪”的报告。报告介绍了伍连德博士在支持创建北京协和医学院、主持创立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等医学教育机构中的经历,以及伍连德在这个过程中体现的医学教育思想,如他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育的倡导与身体力行,充分反映了“大医学”和“大医学教育”的思想。在1926年9月伍连德创办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时,他为这个学校提出来“慎思明辩,笃学慎行,明辨是非,德才兼备”的校训,并且十分重视英语教学。通过总结伍连德医学教育思想及其影响与启迪,巴德年院士认为医学集科学之真、人文之善、艺术之美为一体,因此应当教育医学生养成一颗人文的心,练就一个科学的头脑,拥有宽阔正确的世界观,还要有一双温暖、灵巧、勤奋的手。各位老师永远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做学生的生活楷模。所有的大学都应该把意志品质、能力潜力、团队精神和健全体魄作为大学教育和教学的主旋律。
陈红松研究员在报告中介绍了伍连德博士创立北京中央医院(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前身)的过程。陈红松介绍说,中央医院是伍连德先生创办的20多所医院中的第一所,是由中国人自己筹资建设和管理的第一所西医综合医院。在建院过程中,伍连德亲力亲为,不辞辛苦,多方筹款,争取政府支持,在医院的建筑格局上坚持“构法期适中国之用”的原则。伍连德为医院的建设倾注心血,他曾撰文《北京中央医院之缘起及规划》,刊于《中华医学杂志》(1916年1—2卷),详细介绍了医院的筹建过程、设计理念、建筑规划。在文章最后伍连德提出了对医院的希冀:“……种种设备,期臻尽美尽善,以副模范名实。吾国各界热心公益者,颇不乏人,由京提倡于先,则各人士必克接踵于后,庶几医学昌明,可与列强并架矣。” 其中体现了伍连德在中国建立世界一流医院的梦想。在医院建成之后,伍连德等立下石碑,镌刻上“本仁恕博爱之怀 ,导聪明精微之智,敦廉洁醇良之行”的碑文,充分体现了医学的精神,今天已经成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院训。
陈竺会长的致辞和三位专家的精彩报告,赢得了与会者阵阵热烈的掌声。大家在不长的时间里,全方位地深入了解到伍连德这位中国医学先驱、中华医学会创始人的医者人生和他谋求人民健康、促进祖国医学事业发展的赤子情怀。而更重要的,是能够将以伍连德为代表的医学先贤的爱国、爱民、敬业、奋斗、开拓的精神继承发展,发扬光大。随着本次报告会的圆满召开,中华医学会2015年纪念百年诞辰的系列活动还将陆续展开。
伍连德博士(1879—1960),字星联,祖籍广东,1879年3月10日出生在今马来西亚槟城(槟榔屿)。伍连德是杰出的中国近现代医学家,公共卫生学家,预防医学家,中国检疫、防疫事业的先驱。他是中华医学会的奠基人之一,曾任中华医学会第二、三任会长,《中华医学杂志》总编辑,并为推动学会的发展不遗余力。1910年末,东北肺鼠疫大流行,引发严重公共卫生危机,伍连德临危受命,担任全权总医官,深入疫区领导抗疫工作并仅历时4个月时间即扑灭疫情。他创造了我国现代医学史上的多个“第一”:第一位剑桥大学华人医学博士;实施中国医生第一次现代医学意义上的人体解剖;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了肺鼠疫的概念;1911年主持召开中国政府承担的第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万国鼠疫研究会议;主持中国政府承担的第一次国际学术会议;在他竭力提倡和推动下,中国收回了海港检疫的主权,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海港检疫所;撰写了第一部英文版的中国医学史;是第一位成为诺贝尔奖候选人的华人。伍连德还是著名的医学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北京协和医院的主要筹办者,创建了北京中央医院(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前身)、东北陆军总医院(今解放军202医院前身)、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哈尔滨医科大学前身)等医疗和医学教育机构。
陈竺会长在报告会上致词说,1915年2月5日,伍连德、颜福庆、刁信德等21人在上海集会,宣告中华医学会成立。虽然成立当日留下的史料非常有限,但这丝毫不影响1915年2月5日对医学会广大会员的重要意义,因为正是从这天起奠基者们开启了中华医学会与人民福祉、国家前途同呼吸、共命运的世纪历程。而开启这一历程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伍连德博士。他开创了中国现代医学史上众多第一,梁启超先生回顾晚清到民国50年历史时曾说:“科学输入垂50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博士一人而已!” 在伍连德的身上,充分体现了那一代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对国家、对民众、对事业的担当、奉献和情怀。
陈竺指出,今天中华医学会正处在一个重大的发展转折关头,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像创会先贤伍连德先生那样,自立自强,奋发有为,勇于并善于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我们举办这样一次报告会,就是为了回顾伍连德先生矢志保护国民健康、追求国家富强、凝聚业界力量的不平凡人生,缅怀他为我国公共卫生、医学教育、医院建设、医学科学交流和中华医学会建设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学习、弘扬他身上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人道主义精神、科学求实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这是中华医学会乃至中国医学界的宝贵精神财富,直到一个世纪后的今天仍然焕发着历史的光辉,鼓舞并激励我们为了人民的利益坚定不移地推进卫生改革和发展事业,直至成功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卫生发展道路,用“健康梦”助力“中国梦”,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个一百年”目标,做出不愧于时代和历史的贡献。
程光胜教授在大会报告中,以翔实的史料和珍贵的图片介绍了伍连德对中国医学发展的贡献。程光胜教授是伍连德自传《鼠疫斗士》的翻译者,20余年来倾力搜寻、整理有关伍连德的资料,访问伍连德的亲属、故人。他在报告中回顾了伍连德的生平以及伍连德在创办和发展中华医学会、东北抗疫、收回我国海港检疫主权、创建中国现代医院和现代医学教育、为中国医学史研究奠基等事业中的卓越贡献。报告通过娓娓道来的讲述和一帧帧历史图片,将听者带回到遥远的晚清、民国时代,令听者仿佛身历东北抗击鼠疫的惨烈和悲壮、中国现代医学和教育事业起步的艰辛和不挠、一代医学先贤为谋求中国医学事业自强自立的勇毅和执着。报告将伍连德的精神遗产总结为4点:爱国主义落实到行动,奉献精神讲求效率,科学求实 ,独立思考。
巴德年院士做了题为“伍连德的医学教育思想及其影响与启迪”的报告。报告介绍了伍连德博士在支持创建北京协和医学院、主持创立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等医学教育机构中的经历,以及伍连德在这个过程中体现的医学教育思想,如他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育的倡导与身体力行,充分反映了“大医学”和“大医学教育”的思想。在1926年9月伍连德创办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时,他为这个学校提出来“慎思明辩,笃学慎行,明辨是非,德才兼备”的校训,并且十分重视英语教学。通过总结伍连德医学教育思想及其影响与启迪,巴德年院士认为医学集科学之真、人文之善、艺术之美为一体,因此应当教育医学生养成一颗人文的心,练就一个科学的头脑,拥有宽阔正确的世界观,还要有一双温暖、灵巧、勤奋的手。各位老师永远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做学生的生活楷模。所有的大学都应该把意志品质、能力潜力、团队精神和健全体魄作为大学教育和教学的主旋律。
陈红松研究员在报告中介绍了伍连德博士创立北京中央医院(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前身)的过程。陈红松介绍说,中央医院是伍连德先生创办的20多所医院中的第一所,是由中国人自己筹资建设和管理的第一所西医综合医院。在建院过程中,伍连德亲力亲为,不辞辛苦,多方筹款,争取政府支持,在医院的建筑格局上坚持“构法期适中国之用”的原则。伍连德为医院的建设倾注心血,他曾撰文《北京中央医院之缘起及规划》,刊于《中华医学杂志》(1916年1—2卷),详细介绍了医院的筹建过程、设计理念、建筑规划。在文章最后伍连德提出了对医院的希冀:“……种种设备,期臻尽美尽善,以副模范名实。吾国各界热心公益者,颇不乏人,由京提倡于先,则各人士必克接踵于后,庶几医学昌明,可与列强并架矣。” 其中体现了伍连德在中国建立世界一流医院的梦想。在医院建成之后,伍连德等立下石碑,镌刻上“本仁恕博爱之怀 ,导聪明精微之智,敦廉洁醇良之行”的碑文,充分体现了医学的精神,今天已经成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院训。
陈竺会长的致辞和三位专家的精彩报告,赢得了与会者阵阵热烈的掌声。大家在不长的时间里,全方位地深入了解到伍连德这位中国医学先驱、中华医学会创始人的医者人生和他谋求人民健康、促进祖国医学事业发展的赤子情怀。而更重要的,是能够将以伍连德为代表的医学先贤的爱国、爱民、敬业、奋斗、开拓的精神继承发展,发扬光大。随着本次报告会的圆满召开,中华医学会2015年纪念百年诞辰的系列活动还将陆续展开。

上一篇:中华医学会顺利完成“城乡居民大病医保基本全覆盖课题的测算和可行性报告”撰写工作
下一篇:国家卫生计生委马晓伟副主任一行来中华医学会听取学会工作汇报